“小平您好”照片作者王東離世 曾為毛澤東等拍照|小平您好|攝影|相機_新浪新聞
原標題:“小平您好”照片攝影記者王東離世 曾記錄多位領導人曆史瞬間
封麵新聞記者 盧茜 綜合
據媒體消息,原人民日報攝影記者、《小平您好》攝影作品作者王東於近日逝世,享年84歲。
王東,1934年出生,河北人。中國攝影家協會 、中國新聞攝影學會、中國老年攝影協會會員。1951年到人民日報工作。1964年開始從事新聞攝影工作至1994年退休。1985年被評為主任記者。在人民日報當記者30多年,跑了全國省、市、自治區的幾百個城鎮和村寨。參加過抗美援越和唐山大地震的報道。多次為毛澤東、鄧小平、江澤民等三代黨和國家領導人拍照。《小平您好》照片在1985年榮獲《全國新聞攝影最佳獎》和《全國好新聞特等獎》。
農村小夥蛻變攝影記者
1951年,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不久,百廢待興。17歲的農村青年王東想要到城裏找點事幹,通過老鄉的介紹,他進入了人民日報社工作。一開始王東在報社裏做通訊員,那時也叫公務員。工作一段時間後,王東跟隨一個老記者到鞍山開展工作,之後又參加了譯電工作。
“過去報紙用的稿子都是通過電報(傳輸),漢字要譯成碼子,碼子要譯成漢字,所以很麻煩,和現在不一樣,現在傳送的很快。你的腦子裏,每一個漢字都有一個編號,你要記住每個漢字的編號,這是相當複雜,學起來也很難。”接受人民網采訪時,王東曾講述過自己的譯電工作。
熟悉譯電工作後,王東全奔赴人民日報駐莫斯科的記者站做譯電人員。據他講述,在莫斯工作記者站有一輛小汽車,白天是蘇聯司機開,但是好多記者都是晚上活動,他便在夜間擔當起了司機的角色。除了譯電開車,王東也打打雜,在莫斯科記者站工作了四年。
談到如何從一個譯電人員轉型為一個攝影記者,王東表示:“那時候自己買了一個比較低檔的相機,那是第一次接觸相機,隻是業餘愛好。剛開始接觸,但是還什麽不懂。從那回來以後,還搞譯電。搞譯電以後,又到機要室待了一段。那會兒攝影組隻有一個攝影記者。所以他們說那兒需要人。他們知道我已經是玩過相機的了,那會兒有相機的人很少,他們知道我摸過相機,就讓我到攝影組。從這兒就開始跑新聞攝影,一直到1994年退休。”
鏡頭記錄曆史瞬間
1964年開始從事新聞攝影工作至1994年退休,作為人民日報的攝影記者,王東在這個崗位上見證了國家與社會發生的巨變。
斯諾訪問中國,與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交談、1992年葉利欽訪問中國、唐山大地震……這些曆史瞬間,都被他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了下來。其中,拍攝於1984年的作品《小平您好》曾經被多家報紙刊登,並被各大媒體引用至今。
“35周年國慶,當時人民日報隻給一個名額,我到最後一天下班的時候申請的一個名額。還沒有拿下記者證的時候,我就做了一些準備。讓一個同誌給搭了一個台子。我就站在金水橋的台子上。當時的主要任務是拍領導人,我用的是1000毫米的長鏡頭拍台上的領導人,還拿一個相機拍群眾遊行。這張照片就是人民日報第一次發表的這張照片。(照片)台上是這張照片,台下就是這張照片。”
由於國慶遊行中除了花束以外不能攜帶其他東西,誰也沒有想到,幾個學生將寫著“小平你好”的橫幅拿了出來,“當時有規定,不準其他的東西帶進會場,隻能帶花束。這張照片是見報的。這張照片就是突然到天安門這兒,後來知道這是北大的學生突然打出了這樣的橫幅。(《小平您好》照片),但是隻展示幾秒鍾時間就收起來了。”
好多新聞照片都是偶然的機會拍到的,除了需要過硬的攝影技術,還得有一定的好運氣。
“拍到這個照片的人很少。一個是時間太短,再一個是預演裏沒有這個。“小平您好”這個口號,在當時也不是正規的口號,所以沒有引起更多的人注意。但是我覺得還是有點意思。這個鏡頭我拍了兩張,這個橫幅就沒有了,學生就收起來跑過去了。”
王東表示,在當時鄧小平同誌在主持國內工作,不長的時間內,國家就發生了變化,大家都對小平同誌有特殊的感情。而他由於職業原因多次到四川采訪了解小平同誌的一些事,很受感動,當他碰到這樣的場麵頗有同感,便迅速地拍下了這張照片。
這張定格曆史瞬間的照片刊登在1984年10月2號人民日報第二版上,由於標語不正規,編輯考慮良久後,沒有放在一版中使用。“我們這個報紙登出來以後,首先是四川日報的一個總編,這個總編當時在北京高級黨校學習,他看了第二天的報紙,他首先給我打個電話來,他向我祝賀,說我拍了一張有曆史意義的照片。”
這張具有曆史意義照片的主人公是北大的大學生,照片在人民日報刊登後,他們寫信給王東想要這張照片,“他們說,他們都要畢業了,這是最好的一個禮物。”
(圖片均來自網絡)
責任編輯:桂強
"